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1年)
发布时间:2022-07-28 浏览次数:0次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代码:055200
一、学科简介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权点2016年获批,学位点下设新闻实务、应用传播两个研究方向。本学位点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学位点现有专职导师20人,校外导师12人。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硕士以上学位以及业界工作经历,师资力量雄厚。
本学位点依托“新闻与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内外32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科研机会,建构了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 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传媒行业,为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单位、媒介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 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掌握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熟悉现代传媒产业运作流程,具备现代媒介产品生产、传播、推广的专业技能。
(3)具备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的职业敏感和探究产业发展规律的能力,具备全媒体背景下完成市场谋划与产品制作及品牌推广的复合能力,具备市场拓展、产品运营与品牌推广的能力,具备吸收国际前沿传媒产业发展成果并迅速转换的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三、培养方向与特色
本学位点主要设两个培养方向,新闻实务与应用传播。
1.新闻实务
新闻实务方向立足中国基本国情,顺应全媒体时代融合转型的发展趋势,面向新闻发展前沿,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思想和课程核心,建设全媒体背景下科研教学系统,构建以传统新闻传播理论为基础,以智媒、大数据、新媒体研究方法、媒体融合转型等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培养适配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应用传播
应用传播面向全媒体环境下应用传播产业发展趋势,建设全媒体背景下应用传播课程体系,构建以传统广告史、广告理论为基础,以全媒体内容生产传播、新媒体创意策划、大数据与用户等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全媒体背景下完成市场谋划与产品制作及品牌推广的复合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传播人才。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五、培养方式
1. 全日制全脱产学习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全脱产在校学习。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半。
2.双师联合培养
采取“双师制”联合培养的方式,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教师组成3-5人导师组,共同制定培养规划、指导培养全过程、完成考核评价。
3.课程学习、论文研究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1)课程学习
由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或专业作品、课堂主题研讨等几部分构成,研究生需要完成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或专业作品,参与课堂讨论。最终课程成绩由以上几个部分按照比例相加构成。
(2)科学研究
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完成系列科学研究工作,并计入学分。
文献阅读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任务并提交文献阅读报告。
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参与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分享并提交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
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完成并发表学术论文,具备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资格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或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2篇;具备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毕业申请资格需要在省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篇。
毕业论文
研究生需要完成研究类毕业论文,字数不少于2.5万字。
(3)专业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专业实践由三部分组成:课程实践、毕业创作、岗位专业实践。
“课程实践”主要由校内专职教师指导完成,专业教师根据课程性质指导学生完成专业作品。
“毕业创作”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创作包括开题和答辩环节,答辩通过方能进入毕业答辩环节。
“岗位专业实践”由业界导师主导、校内导师参与指导,按照实践岗位要求完成实践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进入毕业答辩环节。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一)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
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基础课不低于16学分,学位专业课不低于18学分(其中学位选修专业课不少于10学分,毕业论文、毕业作品和岗位实践三门课程为必选课程,共8学分)。
课程学习3个学期内完成。
(二)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
学位课程包括基础课、学位公共课程、学位核心课程、学位专业课程,学位课程成绩70分为合格线。非学位课课程成绩60分合格线。
1.学位课程
(1)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由学校统一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公共外语课。
(2)学位核心课程
学位核心课程是由学院开设的公共课,主要是基础理论课和基础专业课,包括新媒体研究与应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传播政策、法律与伦理等5门课程。
(3)学位专业课
学位专业课主要由导师开设和选修的专业方向课、学科前沿性课程、专业工具类课程,以及专业外国语等,主要包括融合新闻生产与传播、全媒体新闻舆情监测与评估、全媒体新闻评论、数据采集与应用、全媒体创意与策划、学术论文写作等。
2.非学位课程
非学位课程是面向研究生开设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是硕士研究生需要补修的课程或导师为自己研究生单独开设的研究方向课,此类课程不做学分要求。
3.修学方式
(1)必修课:所有学生均须修学的课程。
(2)选修课:部分学生选择性修学的课程。
(3)必选课:
体育素质课程,开设有排球、乒乓球、轮滑、交谊舞、网球、羽毛球、女子防身术、地掷球、散打、武术、瑜伽等11门子课程,所有硕士研究生根据自身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其中1门子课程作为必修的体育素质课学习。
七、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毕业)论文外还必须完成的其他科学研究、培养任务,完成形式可以是培养所需的任何形式,包含以下五项内容:
1.文献阅读。完成导师布置的专业文献阅读工作,撰写读书笔记、文献报告。
2.学术活动。参加本专业相关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学术会议、学术论坛、行业现状调研等,研习专业、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交流研究成果等。
3.科研与实践
(1)科研
在读期间积极申报学校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教务处、团委组织开展的“三创”、“挑战杯”、“调研河北”以及学院指定的相关学科竞赛项目等科创项目或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等,研究生在读期间申请或参与科研项目不少于1项。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独立作者发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国家核心刊物学术论文1篇或省级刊物2篇以上,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河北师范大学beat365体育亚洲官方网站”。
(2)实践
“岗位专业实践”由业界导师与校内导师组成的导师组指导实践时间为第四学期,实践时间不少于四个月,实践地点为实习基地,实践岗位按照实习基地协议和实习单位需要确定。实践结束后,学生提交实践作品和实践报告,由学院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并进行考核,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评定,考核合格(60分以上)方能进入毕业答辩环节。
4.论文写作指导。参加论文写作专门课程和导师指定的论文实训等。
5.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参加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相关课程、报告讲座、学术活动等。
八、中期考核
研究生应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结束后参加由培养单位组织的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作为进入毕业论文及毕业作品创作阶段的先决条件,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重点对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实践环节进行全面审査,具体考核内容包括:
(一)课程学习情况:依据课程学习成绩单和试卷对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二)科研实践:依据研究生在学期间所参与的科研活动、发表的科研成果情况进行考核。
(三)实习实践活动或实践展示:完成导师要求的媒体实践作品。
中期考核等级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4个等级。
九、毕业作品及毕业(学位)论文
(一)毕业作品答辩
毕业作品须由本人独立完成,指导教师应对作品设计方案和完成情况负直接责任。毕业作品答辩时间为第六学期,学术论文答辩之前。
1.方案设计开题
作品方案的确定,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内外新闻与传播内容生产的前沿状况,具备可操作性,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方案确定后,学生撰写设计规划,经过导师和本专业其他专家的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施阶段。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学生经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作品方案,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实施计划,并进行专业质量审查,形成指导教师审阅签字通过的设计方案。
第二阶段:学院组织毕业作品开题考核小组,小组成员由不少于5名校内外导师组成。学生需在考核前,将通过导师审核的设计方案,提交给考核小组。
第三阶段:考核小组采用方案答辩和评阅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根据考核小组的反馈意见,研究生与导师沟通并作进一步修改。
第四阶段: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根据学生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标准为:合格与不合格。方案不合格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重新设计。
2.答辩
毕业作品答辩在第六学期进行,作品必须由导师认可签字后,方可进行答辩和验收。
学院组成毕业作品答辩委员会,委员会由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导师构成,人数不少于5人。答辩委员会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答辩程序严格把关,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最终审议后公布答辩结果。答辩结果为通过与不通过,通过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毕业作品答辩未通过不能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延期与下一年级硕士生参加毕业作品答辩。
(二)毕业(学位)论文答辩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作为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论文的撰写,培养该专业研究生综合运用新闻传播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从事独立研究、调查以及设计的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完成毕业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学位论文的答辩。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主要为应用研究类论文,字数不少于2.5万字。论文须在校内专业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完成,完成后由导师写出详细评阅意见,并经国内同行专家评议。
1. 论文规范与质量
论文撰写符合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及《河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细则》《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编写规则》等文件要求,体现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水平。
(1)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应体现社会关切,面向行业发展实践,着眼全媒体背景下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学术支撑和专业参考。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应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匹配,合理、规范、科学,鼓励对新方法、新技术的尝试和吸纳。
(3)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新意和研究发现,研究成果对于新闻传播实践有应用或参考价值。
2.论文撰写流程
(1)开题
开题时间为第四学期,共组织两次开题。论文选题确定后,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经过导师同意和开题报告考核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撰写。
第一次开题时间为第四学期初,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学生经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研究类论文的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制定详细可操作的研究计划,并进行学术质量审查,形成导师审阅签字同意的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由学院组织不少于5名导师组成开题报告考核小组。硕士生需在开题报告会前,将经过导师同意的开题报告,提交给考核小组。
第三阶段:考核小组采用开题答辩和开题报告评阅方式对选题进行考察。根据考核小组的反馈意见,研究生与导师沟通并作进一步修改。
第四阶段:考核小组根据学生选题科研、开题报告完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评定结果为:通过、修改后通过与不通过。通过可直接进入论文撰写程序;修改后通过须按照开题小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后经开题小组同意可进入论文撰写程序;不通过须在导师指导下重新修改选题,准备二次开题。
第二次开题时间为第四学期末,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学生经与导师商议,确定选题并形成导师审阅签字同意的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由学院组织不少于5名导师组成二次开题报告考核小组。硕士生需在开题报告会前,将通过导师审核的开题报告,提交给考核小组成员。
第三阶段:考核小组采用开题答辩和开题报告评阅方式对选题进行考察,主要考核选题修改情况和开题报告质量。
考核小组根据学生选题科研、开题报告完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评定结果为:通过、修改后通过与不通过。通过可进入论文撰写程序;修改后通过须按照开题小组意见修改选题,经开题小组同意后进入论文撰写程序;开题不通过要按照开题小组意见重新修改选题,论文延期,参加下一年级硕士生的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答辩程序。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时间为第5学期,由学院组成考核小组, 考核结果分为通过、修改后通过与不通过。考核小组投票表决,按照票数是否超过三分之二确定评定结果。考核通过则按照论文进度完成后续工作,修改后通过按照考核小组意见修改论文;考核不通过不能进入论文预答辩程序,论文延期,参加下一年级硕士生论文中期考核、答辩程序。
(3)预答辩
预答辩时间为第六学期初。
学院组织预答辩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初步完成论文进行预答辩考核。考核小组按照毕业论文答辩要求组织预答辩工作,考核结果分为通过、修改后通过与不通过。通过则可以进入毕业论文下一流程;修改后通过须按照考核小组意见修改论文,经考核小组同意后可进入论文答辩程序;考核不通过不能进入论文答辩程序,论文延期,与下一年级硕士生一起参加论文预答辩、答辩等程序。
(4)答辩
答辩时间为第六学期。
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期末之前进行(硕士研究生答辩应按照《河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学院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由外校专家和校内导师构成,人数不少于5人。论文答辩委员会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答辩程序严格把关,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最终审议后公布答辩结果。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申请再次答辩。两次答辩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