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
发布时间:2019-04-18 浏览次数:0次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
学科代码:130100
一、学科简介:
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年获批(艺术学二级学科2006年获批)。本学位点下设艺术理论与批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创意与传播三个专业方向。近五年,共招收全日制学生67人,授予学位78人。目前,在校学生39人。
本学位点现有专职教师33人,兼职导师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3人(专职6人),副高级职称19人;博士学位教师7人,硕士学位教师24人。近五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7项,到位经费438.5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76篇,其中核心91篇;出版著作16部,其中专著10部,教材3部,编著3部;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获奖28项。在省内外形成较大影响力。
本学位点依托“新闻与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内外32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科研机会,建构了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 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培养具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与艺术审美力、宏阔的视野、宽广的文化知识背景,系统的艺术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能力及扎实的科研创新能力,掌握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策划与传播理念,能够胜任高等学校、其他文化事业单位的教学、研究、管理、艺术实践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2.基本要求
(1)掌握艺术学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美学基础理论和相关人文知识。
(3)对文学、戏剧、影视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有通识性了解。
(4)通晓本专业经典文献,了解本专业学科状况与学术动态。
(5)学习规范的论文写作方法,培养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为进一步从事相关研究、教学、应用、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4年。
四、培养方式
1.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个别指导与导师组负责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内完成师生互选,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3-5人组成,与导师配合共同指导培养。
2.课程学习以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必修环节课程三部分。硕士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任务,并于第一学期期末提交1篇文献阅读报告。
3.科研能力培养要求能够独立研读与其研究方向有关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以及导师指定学习的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检索、阅读本专业的中、外文资料,熟悉并了解该学科前沿状况,寻找或提出具有一定学术意义和研究难度的课题,并在导师指导下确立正确的研究路线和工作方法,掌握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
4.艺术作品创作实践要求提交拍摄作品、或者创作成熟的剧本(能用于拍摄,时长不少于30分钟)、或者艺术调查与研究报告,积极参加各类大赛。广播电视艺术方向需有实践作品或剧本、艺术理论与批评方向可提交论文或剧本、艺术创意与传播方向需有策划方案或作品、影视数字艺术方向需提交作品。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
(1)学位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课课程成绩70分合格。其中,学位公共课是按国家要求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和公共外语课;学位基础课是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类课程;学位专业课为学科专业性课程。
(2)非学位课是面向研究生开设的素质拓展课、工具类课程及方向性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方向选修课和补修课,非学位课课程成绩60分合格。
(3)必修环节包括文献阅读报告、学术活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
2.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学术学位硕士生修读总学分(含学位课学分和必修环节)不少于36个学分。
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① 艺术学理论学术型硕士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附表见后,由导师负责对研究生文献阅读情况及读书报告进行考核和评价。
②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讨论或聆听学术报告不少于15次(研究生学术沙龙、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可列入),将书面记录和撰写的心得体会(包括讲座或报告时间、地点、题目、内容、个人感悟)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答辩前一个学期末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所在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存档备查。
③ 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开展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六、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包括业务课、综合考试和思想政治表现、科研能力、能否进行开题报告等,中期考核作为进入论文阶段的先决条件,选优劣汰,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硕士生中期考核包括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考查、学术道德规范考查和开题报告考查等三个环节,具体要求包括:
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考查。硕士生应按学院、导师确定的阅读书目,精读经典与前沿文献并完成阅读报告。考察小组根据阅读报告评定,标准为:合格与不合格。
学术道德规范考查。硕士生应在开题报告考查前提交已发表的学术成果,由学位委员会进行学术道德规范考查。标准为:合格与不合格。
七、科研与学位论文
1.科研要求
科研工作主要指在读期间积极申报学校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教务处、团委组织开展的“三创”、“挑战杯”、“调研河北”等科创项目,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等,研究生在读期间申请或参与科研项目不少于1项。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独立作者发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国家核心刊物学术论文1篇或省级刊物2篇以上,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河北师范大学beat365体育亚洲官方网站”。
2.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和学位标准所规定的各项要求,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且用于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学年。导师应对学位论文负直接指导责任,对论文选题和写作进行指导和督促。
(1)开题报告考查。具体安排如下:
① 学生经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制定详细可操作的研究计划,并进行学术质量审查,形成指导教师审阅通过的开题报告。
② 由学院组织不少于3名校内外具有相当资质的专家组成开题报告考核小组。硕士生需在开题报告会前,将通过导师审核的开题报告,提交给考核小组成员。
③ 考核小组采用开题答辩和评阅开题报告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根据考核小组的反馈意见,研究生与导师沟通并作进一步修改。
④ 开题报告会结束后,考核小组根据学生课程成绩、科研水平、研究工作的完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标准为:合格与不合格。
(2)论文要求及步骤
毕业论文应提出别于现有学术成果的新见解,要求有鲜明观点、言之有据、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内容完整,体例和格式规范。具体要求如下:
① 选题。硕士论文选题的确定,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内外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掌握充分的文字和影像资料,选择有新意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必须经过开题报告的阶段,开题报告须经过导师和本专业其他专家的审核通过。
② 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向导师做至少两次进展报告。在论文送审前将两次进展报告提交学院备案,并作为论文送审资格进行审查。
③ 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通过TMLC检测,并经过校外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期末之前进行。学位论文撰写有关要求参见《河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细则》、《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编写规则》、《河北师范大学关于TMLC系统检测结果处理规定》等文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答辩程序严格把关,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最终审议后公布答辩结果。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附表:必读书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3]丹纳.艺术哲学[M].付雷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杜安·普雷布尔等.艺术形式[M].武坚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5]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6]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M].陈超南等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2.
[7][美]奥托·G.奥克威尔克等.艺术基础[M]. 牛宏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赫伯特·里德著.现代艺术哲学[M].朱伯雄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9]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等.艺术的心理世界[M].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译.三联书店,2000.
[11][英] E·H·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M].杨思梁,范景中,严善淳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12]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7.
[13][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1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顾恺之.中国古代书画名家画语录图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2002.
[17]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
[18]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9][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0]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1]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2]安东尼奥.梅内盖蒂.电影本体心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3]张凤铸.影视艺术新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4]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5]傅正义.影视剪辑编辑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6]闵大洪著.数字传媒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7]张晓锋.当代电视编辑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8]河清.现代与后现代[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29]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M].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
[30][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