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
发布时间:2019-04-18 浏览次数:0次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
学科代码:055200
一、学科简介: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权点2016年获批。本学位点下设新闻实务、应用传播两个研究方向。自2017年以来,共招收全日制学生19人,非全日制学生2人。目前,在校学生21人。
本学位点现有专职教师33人,兼职导师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3人(专职6人),副高级职称19人;博士学位教师7人,硕士学位教师24人。近五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7项,到位经费438.5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76篇,其中核心91篇;出版著作16部,其中专著10部,教材3部,编著3部;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获奖28项。在省内外形成较大影响力。
本学位点依托“新闻与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内外32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科研机会,建构了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 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传媒行业,为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单位、媒介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良好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和国际视野,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 基本要求
(1)掌握现代传媒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熟悉现代传媒产业运作流程,熟知并恪守媒介产品生产、传播的职业理念,具备现代媒介产品生产、传播、推广的专业技能。
(2)具备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的职业敏感和探究产业发展规律的能力,具备市场拓展、产品运营与品牌推广的能力,具有先进的传播理念和把握政策的能力,具备吸收国际前沿传媒产业发展成果并迅速转换的能力。
(3)熟知全媒体运作流程,具备全媒体背景下完成市场谋划与产品制作及品牌推广的复合能力。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全日制学制2年。学习内容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为专业课程学习,辅之以小型分散的实践,时间为第1-2学期,主要对学生进行现代传媒理念教育与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为岗位专业实践。时间为第3学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承担并完成岗位实践任务。
第三阶段完成毕业作品,时间为第4学期,学生完成包括毕业论文撰写,毕业作品设计或大型调研报告撰写等任务。
四、培养方式
1.双师联合培养
采取“双师制”联合培养的方式,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按照各50%比例组成导师组,共同制定培养规划、指导培养过程、完成考核评价。
2.立体化评价考核
立体化评价考核贯穿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不同方式分别对课程学习、实践任务和毕业论文和作品进行考核评价。
(1)课程学习考核由课程论文或调研报告、课堂主题研讨、文献阅读等几部分构成,硕士生需要完成课程论文,参与课堂讨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任务并提交文献阅读报告。
(2)实践考核实践学习考核评价由岗位任务内容、实践过程、社会影响等几部分构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任务并提交实践作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践任务完成情况给与评价。
其中,“课程实践”主要由校内专职教师担任,结业需完成实践总结。
“岗位专业实践”主要由业界导师担任,结业需完成实践总结。
(1) 实践培养内容:
① 运用新闻传播理论解析传播现象,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② 熟悉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流程,熟练地运用新闻传播理论知识掌握并完成传播过程中的各项实务运作;
③ 对新闻与应用传播实务方面的相关问题具有独立分析经验。以上内容融入各门课程之中,通过课程教学、课程实践、岗位实践、毕业作品等形式来培养,注重相关技能的综合应用。
(2)实践培养模式采用双师制培养方式,实现实践课程全程贯通。
① 双师培养实行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联动的双向指导方式。每位学生由专兼职导师指导实践实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实践计划、完成实训内容、提交实训报告或实践作品,并由校内外两位导师共同评定后给出成绩。
② 实践课程全程贯通课程实践实行分散的课程实践与集中实训结合,专业技能培养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比重不低于50﹪;每一门技能培养课程中实践环节比重不少于50﹪;实践作品在期末课程考核中所占比例不少于50﹪,总学分中实践课程学分的比例不少于1/3。
研究生须在第1学期确定实践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并提交实践计划;课程实践安排在2、3学期,随课程学习在期末完成实践任务;课程实践完成后,研究生须做自我鉴定,并由校内导师作出成绩评定。
③ 岗位实践全媒体运作
岗位专业实践安排在第4学期,在业界教师指导下,学生进入媒体实践岗位,由导师根据学生能力培养需要拟定岗位任务,全程指导岗位实践,终端实践结果直接面向市场。
岗位专业实践完成后,研究生须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由指导教师(校内外导师或实习部门的专家)鉴定并评定成绩。实习表现、实习总结报告经导师组成的评定小组评审通过后,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方可获准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等答辩。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手册》是为实践环节专门制定的重要材料,研究生每人一册,用以实时并详细记载其专业实践各环节的实施情况与评定,在完成后连同实习总结报告一起存入研究生的学位档案。
(3)毕业论文与毕业作品考核
研究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或大型调研报告撰写以及毕业作品两项任务且通过评议才能参加毕业答辩。
其中,毕业作品必须是反映专业特点的新闻策划类或应用传播类综合文本。毕业论文或大型综合性调查可任选其一,字数不少于2万字。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
(1)学位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课课程成绩70分合格。其中,学位公共课是按国家要求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和公共外语课;学位基础课是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类课程;学位专业课为学科专业性课程。
(2)非学位课是面向研究生开设的素质拓展课、工具类课程及方向性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方向选修课和补修课,非学位课课程成绩60分合格。
(3)必修环节包括文献阅读报告、学术活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
2.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
学生在校期间需修满34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4学分,专业必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实践课12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术讨论或聆听学术报告不少于15次;(研究生学术沙龙、硕士、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可列入);
读书活动。在教师指导下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献并撰写读书报告(第二学期期末提交)。
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六、科研、毕业论文及作品要求
1. 科研要求
科研工作主要指在读期间积极申报学校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教务处、团委组织开展的“三创”、“挑战杯”、“调研河北”等科创项目,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等,研究生在读期间申请或参与科研项目不少于1项。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独立作者发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国家核心刊物学术论文1篇或省级刊物2篇以上,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河北师范大学beat365体育亚洲官方网站”。
2. 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须与新闻传播实践紧密结合,选题应体现学生用新闻学、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型调研报告应着眼于新闻传播领域突出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调研,调研方法科学,数据分析准确客观;毕业作品为符合新闻与传播领域实践发展趋势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能够直接面向终端市场,形式不限。论文和大型调研报告字数均不少于2万字。
论文和调研报告须在专兼职导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完成,完成后由导师写出详细评阅意见,并经国内同行专家评议。
毕业作品需在专兼职导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完成,完成后由导师写出详细评阅意见,并经导师组评议。
(1)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论文须由本人独立完成,用于直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学年。导师应对学位论文负直接指导责任,对论文选题和写作进行指导和督促。论文应提出别于现有学术成果的新见解,要求有鲜明观点、言之有据、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内容完整,体例和格式规范。
① 开题
硕士论文选题的确定,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内外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掌握充分的文字和影像资料,选择有新意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论文选题确定后,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经过导师和本专业其他专家的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论文撰写。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学生经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制定详细可操作的研究计划,并进行学术质量审查,形成指导教师审阅通过的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由院系组织不少于3名校内外具有相当资质的专家组成开题报告考核小组。硕士生需在开题报告会前,将通过导师审核的开题报告,提交给考核小组成员。
第三阶段:考核小组采用开题答辩和评阅开题报告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根据考核小组的反馈意见,研究生与导师沟通并作进一步修改。
第四阶段:开题报告会结束后,考核小组根据学生课程成绩、科研水平、研究工作的完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标准为:合格与不合格。开题不合格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重新选题。
② 中期考核
开题通过后,由院系组织不少于3名校内外具有相当资质的专家组成中期考核小组,考察论文进展情况,包括写作进度,按照开题意见修改情况等。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在考核小组指导下修改论文。
③ 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四学期期末之前进行(硕士研究生答辩应按照《河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答辩程序严格把关,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最终审议后公布答辩结果。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3. 调研报告与毕业答辩
调研报告须由本人独立完成,用于调研和直接撰写报告的时间各不得少于一个学期。导师应对调研及报告负直接指导责任,对选题和写作进行指导和督促。调研应着眼于新闻与传播领域典型现象和典型问题,调研深入全面,调研方法科学适当,数据统计科学,数据分析合理客观。报告要求数据详实,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内容完整,体例和格式规范。
(1)开题
调研报告选题的确定,必须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内外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掌握充分的文字和影像资料,选择有典型现象和典型问题作为选题。选题确定后,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经过导师和本专业其他专家的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调研和调研报告的撰写。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学生经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调研对象和调研方法,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调研计划,并进行学术质量审查,形成指导教师审阅通过的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由院系组织不少于3名校内外具有相当资质的专家组成开题报告考核小组。硕士生需在开题报告会前,将通过导师审核的设计方案,提交给考核小组成员。
第三阶段:考核小组采用开题答辩和评阅开题报告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根据考核小组的反馈意见,研究生与导师沟通并作进一步修改。
第四阶段:开题报告会结束后,考核小组根据学生课程成绩、科研水平、研究工作的完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标准为:合格与不合格。开题不合格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重新选题。
(2)答辩
调研报告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调研报告答辩在第四学期期末之前进行(硕士研究生答辩应按照《河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要求进行)。答辩委员会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答辩程序严格把关,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最终审议后公布答辩结果。调研报告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报告,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4. 毕业作品与答辩
毕业作品须由本人独立完成,指导教师应对作品设计方案和完成情况负直接责任。作品应符合新闻与传播实践发展趋势,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终端受众需要。作品内容规范,形式新颖,有一定社会影响。
(1)方案设计
作品方案的确定,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内外新闻与传播内容生产的前沿状况,具备可操作性,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方案确定后,学生撰写设计规划,经过导师和本专业其他专家的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施阶段。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学生经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作品方案,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实施计划,并进行学术质量审查,形成指导教师审阅通过的设计方案。
第二阶段:由院系组织不少于3名校内外具有相当资质的专家组成设计方案考核小组。硕士生需在考核前,将通过导师审核的设计方案,提交给考核小组成员。
第三阶段:考核小组采用方案答辩和评阅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根据考核小组的反馈意见,研究生与导师沟通并作进一步修改。
第四阶段:考核结束后,考核小组根据学生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标准为:合格与不合格。方案不合格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重新设计。
(2)中期考核
考核通过后,由院系组织不少于3名校内外具有相当资质的专家组成中期考核小组,考察方案进展情况,包括作品完成情况、方案实施进度、按照审核小组意见修改情况等。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在考核小组指导下修改方案和作品。
(3)答辩
毕业作品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和验收。
答辩在第四学期期末之前进行。答辩委员会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答辩程序严格把关,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最终审议后公布答辩结果。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报告,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者,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评议毕业论文(或调研报告)合格,毕业作品合格,通过论文答辩和作品答辩与验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且无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河北师范大学的规定不予授予学位的情形者,可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